1904年2月,為爭奪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特權,日本與沙俄展開激戰,是為日俄戰爭。對此,清朝政府宣布“中立”,將遼河以東劃為“交戰區”,并在戰后與日本訂約,承認了日本從俄國手中攫取的權利。在時人看來,日本戰勝俄國,不光是亞洲人...[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904年2月,為爭奪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特權,日本與沙俄展開激戰,是為日俄戰爭。對此,清朝政府宣布“中立”,將遼河以東劃為“交戰區”,并在戰后與日本訂約,承認了日本從俄國手中攫取的權利。在時人看來,日本戰勝俄國,不光是亞洲人...[繼續閱讀]
1906年9月,清朝政府頒布改革官制上諭,成立“編制館”以厘定官制。11月,清朝政府下令,除軍機處、翰林院、內務府等均照舊制不議外,巡警部改民政部,戶部改度支部,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并入禮部,練兵處、太仆寺并入兵部改為陸...[繼續閱讀]
清末新政時期,以部分開明士紳官員和商人資本家為基礎的一個新的政治派別——立憲派登上政治舞臺。他們將君主立憲制度視為中國由弱變強的良方,積極宣揚“立憲救國論”。清朝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后,海內外立憲派人士迅速...[繼續閱讀]
《遵旨籌議變法謹擬采用西法十一條折》(節選)[1] 方今環球各國,日新月盛,大者兼擅富強,次者亦不至貧弱,究其政體學術,大率皆累數百年之研究,經數千百人之修改,成效既彰,轉相仿效。美洲則采之歐洲,東洋復采之西洋,此如藥有經...[繼續閱讀]
義和團運動失敗后,中國帶著新的屈辱艱難地邁入了20世紀。與此同時,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軍事上的接連潰敗,最終導致了由傳統意識所維系的民族心理防線的崩毀?!疤斐蠂钡奈幕载摌s光不再,舉國上下彌...[繼續閱讀]
清末,中國思想界另一個重大變遷即是民主革命思想的迅速成長。然而,這種成長也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1895年,孫中山在第一次反清起義失敗后,被迫逃亡日本。他發現日本報紙刊有一則新聞,題為《支那革命黨領袖孫逸仙抵...[繼續閱讀]
從1904年開始,國內外也陸續成立了一些革命團體,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904年2月由黃興、宋教仁等人在湖南長沙建立的華興會,以及同年10月由陶成章、蔡元培等聯合江浙愛國志士在上海發起成立的光復會等。革命團體分散斗爭的方式愈發...[繼續閱讀]
1911年9月,文學社和共進會組成統一的起義領導機構,推舉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總指揮,共進會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劉復基、彭楚藩為軍事籌備員,制定了詳細的行動計劃,還派人到上海迎接中部同盟會領導人來鄂主持大計,并策動各省響...[繼續閱讀]
南北議和期間,臨時政府的組建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12月25日,孫中山自海外歸國,抵達上海。29日,蘇、浙、鄂等17省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正式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布中華民國臨時政...[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