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8.1厘米,瓜州縣博物館藏。1995年瓜州縣鎖陽城出土。修復。女俑呈站立狀,雙手環抱于腹前,頭部為復原,身飾黃綠相間釉面。造像站姿挺拔,神態端莊。唐代三彩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高28.1厘米,瓜州縣博物館藏。1995年瓜州縣鎖陽城出土。修復。女俑呈站立狀,雙手環抱于腹前,頭部為復原,身飾黃綠相間釉面。造像站姿挺拔,神態端莊。唐代三彩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繼續閱讀]
高71厘米,縱69厘米。瓜州縣博物館藏。瓜州縣鎖陽城墓群出土。修復。馬呈站立狀,白胎。通體飾黑褐色釉面。整體造型優美,體態豐腴、神態逼真,體魄健壯威武,為唐三彩精品,惜出土時已嚴重殘損,經文物專家修復已基本恢復原有風貌...[繼續閱讀]
高37厘米,口徑5.5厘米,底徑11.2厘米。瓜州縣博物館藏。小口,短頸,溜肩,深腹,圈足。肩部有四耳,上半部飾黑釉水波紋和刻畫云紋。下腹飾褐色釉。瓷瓶造型美觀,具有宋元磁州窯四系瓶的典型特征,飾紋及器形時代特征明顯。...[繼續閱讀]
高8.1厘米,口徑4.5厘米。瓜州縣博物館藏。瓜州縣河東鄉出土?;姨?侈口,圓唇,扁鼓腹,三釘足,首形流,流對稱一側有系。斗,又稱“刁斗”,盛行于漢、晉,主要用來溫食,應是模仿“暖鍋”而作,外出途中可作溫食用具,軍旅多用之。此件...[繼續閱讀]
口徑8.6厘米,底徑6.5厘米,高10厘米。肅州區博物館藏。2008年11月酒泉市肅州區三百戶墓群出土。罐體灰陶制,制作工藝簡單。整個罐身用朱砂行書書寫“永嘉五年(311年) 三月……”,二百余字,字跡雖草,但大多可清晰辨認。罐身紀年清楚...[繼續閱讀]
高7厘米,腹徑5.5厘米。敦煌市博物館藏。鎮墓罐又叫斗瓶,五谷瓶,興起于東漢,盛行于魏晉。該鎮墓罐1983年出土敦煌市佛爺廟墓群。罐身文字準確地記述了墓葬的年代。罐腹從右至左豎行朱書10行:“麟嘉八年閏月,甲辰朔六日己酉……...[繼續閱讀]
高6.5厘米,腹徑6厘米。敦煌市博物館藏。1980年5月出土于敦煌市佛爺廟墓群。鼓腹,灰陶制。罐腹從右至左豎行朱書16行:“庚子六年正月水未朔廿七日己酉,敦煌郡敦煌縣東鄉昌利里,張輔,字德政,身死……遂與他里,如律令”,共75字。內...[繼續閱讀]
高24.6厘米,腹徑20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10.6厘米。敦煌市博物館藏。1972年敦煌市五墩鄉出土。細泥紅陶。盤口形細頸,單耳有流,流為荷葉上卷狀,溜肩鼓腹,平底,器物造型優美,具有西域風格。...[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