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眾”一詞在《新聞學大詞典》中的解釋是指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接受者,是讀者、聽眾、觀眾的統稱。所以“受眾”無論從字面意思還是詞典解釋都表現出受眾處于信息接收的被動位置。而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和手機等新媒體的用...[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受眾”一詞在《新聞學大詞典》中的解釋是指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接受者,是讀者、聽眾、觀眾的統稱。所以“受眾”無論從字面意思還是詞典解釋都表現出受眾處于信息接收的被動位置。而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和手機等新媒體的用...[繼續閱讀]
麥奎爾在《受眾分析》一書中,按照研究目的的不同和受眾觀的差異,將受眾研究劃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結構性受眾研究、行為性受眾研究、社會文化性受眾研究。結構性受眾研究主要側重于受眾規模、媒介接觸、到達率、流動情況...[繼續閱讀]
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894萬人?;ヂ摼W普及率為48.8%,較2014年年底提升了0.9個百分點,整體網民規模增速繼續放緩。隨著網民規模的增長進入平臺期,互聯網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進一步深化——從基于...[繼續閱讀]
曼紐爾·卡斯特認為,“認同(identity)是人們意義(meaning)與經驗的來源”[1]?!癷dentity”通常又被譯成同一性、統一性或身份,它是對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相區別的接納和認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統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內部變化和多樣性。它...[繼續閱讀]
新媒體致力用戶極致便捷的個性化需求。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傳統意義上的“受眾”開始享受空前的自由,也空前地提升了用戶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主體性意識不斷萌發。因此,大眾文化傳播的受眾不再隱藏在書籍的背后,或者坐在電視機...[繼續閱讀]
個性與同質表面上看是相互矛盾對立的一組悖論,實則不然。在浩瀚的新媒體數據海洋中,個性的不斷疊加,造成的結果便是同質化的趨勢加劇。而這種同質化并沒有在“單向度”的危險中萬劫不復,是因為其不斷地有嶄新的,并充滿個性...[繼續閱讀]
技術與人文作為人類文明的兩大主要形態,長久以來被看作兩大不同的領域。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許多科學家和人文學家逐步認識到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離不開人文的情感鼓舞和藝術思維的不斷啟迪,而人文積累與創作也需要遵...[繼續閱讀]
新媒體自身的技術特征,給大眾文化傳播的整體氣質帶來了全新的風貌。大眾文化在很長一段時期,是以理性為主導的,尤其在電子視聽媒介誕生之前,文化的傳承主要是靠書籍。書籍作為文化傳播載體時,對文化傳播客體的讀寫能力、記...[繼續閱讀]
就系統的社會文化體系而言,大眾文化分為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主流大眾文化包含終極價值目標、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價值原則三個方面。因此,即便同一類文化,不同的具體文化之間也會因為價值觀不盡相同而有所區別。主流文...[繼續閱讀]
(一)大眾傳播媒介在大眾傳播學視野下,傳播媒介有兩層含義:一是信息傳播的工具,如電話、計算機、報紙、網絡、廣播、電視等,這些都是能夠承載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傳播的媒介;二是信息傳播的機構,這些組織機構主要從事對信息的采...[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