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公元前4050年,傳說少昊氏以鳥為圖騰,作鸞鳳書,文章衣物,取以為象。山東大汶口文化和江蘇連云港云臺山將軍崖巖刻文字、天文歷法屬少昊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廟底溝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是顓頊、兜 族文化。...[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約公元前4050年,傳說少昊氏以鳥為圖騰,作鸞鳳書,文章衣物,取以為象。山東大汶口文化和江蘇連云港云臺山將軍崖巖刻文字、天文歷法屬少昊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廟底溝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是顓頊、兜 族文化。...[繼續閱讀]
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紅山文化,1921年發現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分布以遼河流域的支流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晚期逐漸向父...[繼續閱讀]
公元前3500—公元前2800年左右,薛家崗文化,1979年發現于安徽潛山薛家崗。分布于大別山以東、巢湖以西的江淮之間,擴及鄂東和贛北部分地區。早期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時期。上受黃河下游諸多文化影響,晚期又綜...[繼續閱讀]
公元前3300—公元前2000年,良渚文化,1936年發現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分布于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從太湖到錢塘江周圍一帶,從河姆渡、馬家浜文化衍續而來。發現大量玉器,陶器也相當細致。犁耕,水稻栽培、飼養家畜(水牛、犬、羊)相當...[繼續閱讀]
公元前3300—公元前2900年,馬家窯文化,1923年首先發現于甘肅臨洮的馬家窯村,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彩陶文化,種植粟、黍,飼養 豬、狗、羊等...[繼續閱讀]
公元前3300—公元前2600年,屈家嶺文化,1955年至1957年發現于湖北京山屈家嶺。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上承大溪文化末期,下接石家河早期。主要分布于湖北、河南西南部、湖南澧縣。以種植水稻為主,家畜以豬、狗為主,出現了彩陶...[繼續閱讀]
公元前2600—公元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1955年發現于湖北天門石家河鎮。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帶,最北處可擴展至黃河南岸的鄭、洛地區。為承襲屈家嶺文化演變而來。已經發現有青銅銅塊、玉器、祭祀遺跡、類似于文字...[繼續閱讀]
約公元前2500—公元前1000年,三星堆文化,1933年最早發現于四川廣漢,遺址遍布成都平原。是夏人的一支從長江中游經三峽西遷成都平原、征服當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古蜀文化遺存,同時西遷的還有鄂西、川東峽區的土著民族。...[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