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晶玻璃中晶體的形成是一種復相化學反應,屬于相變范疇,它要求在系統中某些局部小區域內,首先形成新相中心,從而在系統中產生兩相的界面,然后依靠此相界面逐步推移而使新相不斷長大。因此,晶體的形成過程分為形核和長大,玻...[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微晶玻璃中晶體的形成是一種復相化學反應,屬于相變范疇,它要求在系統中某些局部小區域內,首先形成新相中心,從而在系統中產生兩相的界面,然后依靠此相界面逐步推移而使新相不斷長大。因此,晶體的形成過程分為形核和長大,玻...[繼續閱讀]
從熱力學角度分析,玻璃態物質處于亞穩態,較之相應的結晶態物質具有較大的內能,因此,玻璃態具有降低內能向晶態轉變的趨勢。但從動力學角度分析,黏體在冷卻過程中,黏度的快速增加抑制了晶核的形成和長大,使其來不及轉化成晶...[繼續閱讀]
采用燒結法制備微晶玻璃過程中,析晶與燒結的關系一直是一個存在爭論的課題。多數學者認為[135],在熱處理過程中,玻璃粉末的燒結與析晶是相互矛盾的,要獲得高度致密的燒結體,必須使燒結在析晶之前或與析晶同時完成,否則析出的...[繼續閱讀]
本實驗采用燒結法制備微晶玻璃,具體制備工藝流程如圖2.1所示。圖2.1 微晶玻璃制備工藝流程①配料。②混料:球磨混合120 min。③熔融:將混料裝入剛玉坩堝內,放入MoSi2高溫電阻爐中進行熔制,熔制溫度為1 480℃,保溫時間為120 min。④水...[繼續閱讀]
①MoSi2高溫電阻爐 (溫度0~1 600℃)。②SiC高溫電阻爐 (溫度0~1 300℃)。③球磨機(粒度0~0.074 mm)。④電子天平 (精度0.000 1 g)。...[繼續閱讀]
(1) 初始析晶溫度和析晶峰溫度的測定將部分水淬玻璃試樣研磨成小于0.074 mm的玻璃粉末,采用瑞士梅特穆勒公司生產的SDTA-TGA型微機熱重-差熱分析儀進行測定,升溫速率分別為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參考試樣為α...[繼續閱讀]
根據在玻璃結構中的作用,微晶玻璃的主要組元可分為以下幾種結構。①網絡形成氧化物,能構成三維無序網絡。如SiO2、B2O3和P2O5等。②網絡調整氧化物,不能建立連續網絡,但它可以減弱玻璃的網絡結構,如堿金屬氧化物K2O、Na2O和Li2O等...[繼續閱讀]
CaO-Al2O3-SiO2-Na2O系微晶玻璃的組成按表2.1進行設計,原料均采用化學試劑。配料以CaO、Al2O3和SiO2質量分數分別為25%、12%和63%為基礎點,改變CaO、Al2O3和Na2O的質量分數。表2.1 配料組成序號組成(%)SiO2CaOAl2O3Na2O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繼續閱讀]
利用差熱分析得到的不同CaO、Al2O3和Na2O質量分數對初始析晶溫度的影響作用,如圖2.6~圖2.8所示。從圖2.6~圖2.8中可以看出,隨著CaO和Na2O質量分數的增加,微晶玻璃的初始析晶溫度顯著降低; 隨著Al2O3質量分數的增加,微晶玻璃的初始析...[繼續閱讀]
玻璃為亞穩相,將玻璃加熱到某一溫度會發生結晶而放熱,因而在差熱分析曲線上會出現放熱峰,放熱峰的開始溫度為初始析晶溫度Tx,放熱峰溫度為析晶峰溫度TC,并且Tx隨加熱速率φ的變化而變化。通過這些參數可以研究多組分玻璃體系...[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