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普遍采用晚清時期西方銀行制度逐漸被中國模仿,新設銀行普遍采用公司治理結構。由于主要按照西方模式建立中國銀行系統,同時當時出版的銀行學著作多認為銀行股份制組織形式優于個人或合伙組織形...[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近代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普遍采用晚清時期西方銀行制度逐漸被中國模仿,新設銀行普遍采用公司治理結構。由于主要按照西方模式建立中國銀行系統,同時當時出版的銀行學著作多認為銀行股份制組織形式優于個人或合伙組織形...[繼續閱讀]
郵政儲蓄的內部組織結構主要根據業務設計,因此受當時銀行業的一定影響,其后在實際經營中,對組織設置進行了相應調整。1919年創辦初期,依照1918年頒布的《郵政儲金條例》規定,“郵政儲金直轄于交通部,由郵政總局經理之”。當時...[繼續閱讀]
根據公司治理結構理論,制衡機制規定了公司的各管理層如何相互監督,郵政儲蓄的治理機制與其資本結構密切相關。與其他銀行企業不同,郵政儲金匯業局并無額定資本,只是以郵政資產作為擔保,實質是國家信用的支撐,因此郵政儲蓄...[繼續閱讀]
國家高度控股的銀行治理模式,主要是通過國家選派銀行的領導人進行經營管理,經營目標一般是為國家服務。在這種銀行治理模式下,激勵的方式主要是行政升遷。對于高級管理人員不僅是薪酬設計的提高,更體現在行政晉級上,國有金...[繼續閱讀]
除1930~1935年的個別年份外,郵政儲金匯業局基本隸屬于郵政總局,即使是加入四聯總處,成為國家行局,業務方面接受財政部、四聯總處等領導,郵政儲蓄的人事行政等管理仍隸屬于郵政總局。郵政儲金匯業局對業務、財務、人事等各方...[繼續閱讀]
近代中國新設銀行普遍采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銀行基本采用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監事會的治理形式,并由此促進了新式銀行業的發展。南京國民政府也采用公司治理模式對國有金融企業實施治理。然而,形式上的完善卻不能掩...[繼續閱讀]
首先,郵政儲蓄源于新式郵政的興起。筆者將金融與郵政的結合概括為郵政儲蓄的“郵政性”。從金融史角度來看,郵政儲蓄是唯一由金融與郵政融合的產業。因此,郵政儲蓄必然與其他金融機構不同,它與郵政的關系一直貫穿于郵政經...[繼續閱讀]
近代經濟史及金融史的研究偏重銀行業的探討,忽視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組織演化及功能作用。眾所周知,近代外資銀行在進入中國的同時,客觀上也把中國的金融信用形式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開創了傳統金融機構與新式現代金融組織...[繼續閱讀]
經濟史的研究并非一定能為現實經濟服務,歷史的路徑與場景也不可能在現實中完全復制;然而,由于研究對象的延續性,使得經濟史的研究在一定范圍內可以為現實經濟提供某些啟示。正如本書第二章所述,郵政儲蓄在20世紀50年代停辦...[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