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地區境內重巒疊嶂,周邊群山連綿。由于地處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20℃,夏無酷暑,冬少雪霜,雨量均勻,因此植物種類、鳥獸種類繁多,藥物資源也極其豐富??墒?,古代的毛南人也和當時許多偏遠的少數民族群眾一樣,迷...[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毛南地區境內重巒疊嶂,周邊群山連綿。由于地處亞熱帶,年平均氣溫為20℃,夏無酷暑,冬少雪霜,雨量均勻,因此植物種類、鳥獸種類繁多,藥物資源也極其豐富??墒?,古代的毛南人也和當時許多偏遠的少數民族群眾一樣,迷...[繼續閱讀]
毛南族人民勤勞樸實,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的文學藝術。毛南族雖然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許多內容豐富、生動感人的民間口頭文學。這些口頭文學以言傳身授的方法世代相傳,很多經典作品至今傳頌不衰。一...[繼續閱讀]
毛南族聚居地石豐林茂。山間水邊,竹木成蔭,綠葉婆娑。在可供開墾土地有限的條件下,勤勞智慧的毛南族人民積極發展自己的民族工藝產品,并獨具一格?;ㄖ衩?、石雕、木刻面具是毛南族眾多手工藝品中的優秀代表。一、花...[繼續閱讀]
古代,毛南族人民受生活環境的限制,難以開展大型的體育運動和比賽。但勤勞聰明的毛南族人民能結合自己的生產生活特點,開展一些小規模的、極具趣味性的群眾體育活動。據傳,自清朝以來,毛南族地區除流行打陀螺、爬桿...[繼續閱讀]
毛南族人民自發創編、在民間廣泛流傳、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發展下來的民間游戲,是毛南族民間優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既能鍛煉人們的智力,又能增進情感的一種方式,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少數民族地...[繼續閱讀]
毛南族的歌舞藝術種類雖然不多,只有在舉行“肥套”等宗教活動時才出現,但由于這些歌舞藝術保存著完好的原生態狀態,舞蹈語言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很受當地群眾的歡迎。最能代表毛南族歌舞藝術水平的就是“肥套”。據...[繼續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的,是指世代相承、與生活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如民間文學、表演藝術等)和文化空間(如歌圩、廟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遺產,它包括口頭傳統和表述,...[繼續閱讀]
一、隆款明末清初,毛南族聚居區盛行一種稱為隆款或鄉老制的社會組織,直到民國(1912~1949年)時期,玉環、下塘、堂八、波川等鄉村還保留著這種社會組織。為維護村屯的共同利益與安全,由村屯里的群眾推選出辦事公道、有...[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