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陽至平帝元始五年(公元1年)為新莽所篡前的212年,是為前漢。自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共196年,是為后漢。兩漢合共426年,除王莽篡漢18年,實為408年。這段不算短的歷史,正是...[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漢高祖劉邦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陽至平帝元始五年(公元1年)為新莽所篡前的212年,是為前漢。自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共196年,是為后漢。兩漢合共426年,除王莽篡漢18年,實為408年。這段不算短的歷史,正是...[繼續閱讀]
一般寫書論史,都把趙壹的《非草書》算做第一篇。然而,晉人衛恒著《四體書勢》中有《草書勢》一節,言明輯錄崔瑗之作。崔是漢代大書家,擅篆隸,更擅草隸。據心得體會著此,完全可能。只不過該篇未見于《漢書》(《后漢書》僅記...[繼續閱讀]
許慎(約58—約147)字叔重,汝南召郡(今河南郾城)人,所著《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專門研究文字學的著作,講的是文字創造之理,實際也關系到書法創造之理。其所揭示的美學思想,與整個民族的哲學意識有著深刻的聯系,是研究中國古...[繼續閱讀]
蔡邕(公元132—192)漢末辭賦學家、書法家、“妙操音律”、“善鼓琴”的音樂家,在書學方面,留傳下來比較可靠的著作有《篆勢》、《筆賦》等。另有《筆論》、《九勢》兩篇,據考證,偽托的可能性極大,很難據以作為漢代具有代表性...[繼續閱讀]
趙壹,東漢光和年間的辭賦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南)人。東漢光和年間,草書流行,一時蔚然成風,連“世間彥哲”如梁孔達、姜孟穎等,居然也仰慕張芝超過了孔子、顏回?!皩S脼閯?鉆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時。...[繼續閱讀]
漢代書學思想較諸前秦,有明顯的發展,可以說,中國書法美學思想的成熟、體系化,實際是在隸體大發展的漢代。漢代是以隸為主要字體的時代,隸體的書寫進化激活了書家的書情,不同性情的驅動不僅產生了豐富多樣的書體,而且促進了...[繼續閱讀]
東漢為曹魏所滅后,出現了四十余年三國(魏、蜀、吳)鼎立的局面。戰爭頻仍,影響文化藝術的發展。所不同的是書法作為一種隨實用需要而存在發展的特殊形式,縱然當時戎馬倥傯,仍繼東漢之緒向前發展。三國時期,劉蜀地處邊陲,不大...[繼續閱讀]
鐘繇是一位偉大的書家。但書史上沒有記他多少關于書法的言論,卻留下了他盜韋誕墓求蔡邕筆法的荒唐故事,宋人陳思《書苑菁華》卷一有這樣一段文字:魏鐘繇少時,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還,與太祖、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繼續閱讀]
成公綏(公元231—273)字子安,東郡白馬(今河南滑縣東)人,西晉文學家。所撰《隸書體》是西晉第一篇書學論著,是專門論述隸書體勢特征的。這時,篆書已從日常實用的書體中淘汰,隸書也逐漸由流行而被正、行、草書所取代。在一定意...[繼續閱讀]
衛恒(?—291)字巨山,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官至黃門侍郎,著有《四體書勢》一卷,是講字體結構的。(四體即古文字、篆、隸、草),對文字的起源、各體的形式及藝術特征,都有所論贊。不過,其中已說明《篆勢》為蔡邕所作,《草書...[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