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五”期間對私有制的三大改造,農業居于首要地位,涉及面最廣,影響最為深遠,它是農村土地改革后又一次農民運動和農村變革,也是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前奏。我國農村土地改革后建立的是一種土...[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一)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五”期間對私有制的三大改造,農業居于首要地位,涉及面最廣,影響最為深遠,它是農村土地改革后又一次農民運動和農村變革,也是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前奏。我國農村土地改革后建立的是一種土...[繼續閱讀]
1956年,隨著對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國民收入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的比重由19.1%提高到32.2%,合作社經濟由1.5%猛增到53.4%,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升到7.3%,私營經濟由6.9%下降到...[繼續閱讀]
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統治階級為實現其階級專政所采取的統治方式中區別于其他社會制度的最根本的規定,是表明國家性質的概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稇椃ā芬幎?我國的政治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繼續閱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據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少數民族人口約3500多萬,約占全國人口的6%,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地區廣,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0%。我國各民族雖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不同,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建立了...[繼續閱讀]
舊中國在外交上留給中國共產黨的是一個爛攤子。面對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積累下來的不平等條約,在世界各種政治力量的關注中,毛澤東對新中國的外交方針作了生動形象的概括,即“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繼續閱讀]
按照“—邊倒”的方針和《共同綱領》的規定,一方面新中國開始肅清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勢力,另一方面著手解決與各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首批與新中國建交的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新中國宣告成立的次日...[繼續閱讀]
中蘇結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上的重要舉措,也是影響世界兩大陣營力量對比的重大事件。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出訪蘇聯。蘇聯曾對中國革命及革命勝利后的方針、政策有不少疑慮,到毛澤東訪問蘇聯時,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的擔心...[繼續閱讀]
1949年初,國共兩黨在大陸角逐的勝負已基本成為定局。1949年2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稱對華政策要“等待塵埃落定”。南京解放,美國仍只承認國民黨政權,但是身為大使的司徒雷登卻滯留南京,表明美國在尋求與中國共產黨打交道的時機...[繼續閱讀]
朝鮮是中國的鄰邦。自1910年日本占領朝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朝鮮一直是日本的殖民地。二戰末期的一系列大國首腦會議都明確聲明戰后朝鮮應擺脫日本統治,獲得獨立與自由。美蘇之間也達成協議,規定以北緯38度線為美蘇受降...[繼續閱讀]
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會見印度談判代表團時,提出了處理國家之間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1]針對中印兩國間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印度與中國西藏地方關...[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