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英勇奮斗,領導中國人民經過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流血犧牲,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幼稚走向成熟,黨的事業也由挫折走向勝利。當歷史的車輪駛進1949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曙光已躍上地...[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英勇奮斗,領導中國人民經過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流血犧牲,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幼稚走向成熟,黨的事業也由挫折走向勝利。當歷史的車輪駛進1949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曙光已躍上地...[繼續閱讀]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隨著國民黨政權的行將滅亡,成立新的人民政權已提上中國共產黨的議事日程。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發布紀念“五一”節的口號中,就提出了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由此...[繼續閱讀]
我國幅員遼闊,革命發展極不平衡。新中國成立時,尚有100多萬國民黨殘余部隊盤踞在華南、西南和臺灣及一些沿海島嶼負隅頑抗,妄想等待國際風云變幻,卷土重來。為解放全中國,人民解放軍遵照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和毛澤東提出的“遠...[繼續閱讀]
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各級人民民主政權以后,黨領導全國人民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迅速摧毀了國民黨賴以統治的經濟基礎,建立起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它除了原有的解放區公營經濟外,主要是通過沒收國家壟斷資本、官僚資本和收...[繼續閱讀]
新中國成立后,經濟戰線上遭遇嚴重的困難與軍事戰線上捷報頻傳形成巨大的反差。從1949年4月到次年2月,全國出現了四次大規模物價上漲風潮,通貨膨脹如脫韁的野馬。以上海為例,批發物價總指數在1949年6月為100,到次年2月飚升為20...[繼續閱讀]
新中國成立后,進行土地改革,是人民政府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根本要求,也是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重要條件之一。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土地改革的決議。全會還...[繼續閱讀]
眾所周知,由于帝國主義的長期侵略與掠奪,蔣介石政府的腐朽統治和長期戰亂的摧殘,到新中國成立時,經濟已面臨崩潰的邊緣。1949年與解放前的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下降50%,農業總產值下降20%以上。1949年的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繼續閱讀]
馬克思主義指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要經歷—個相當長的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過渡時期這一概念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的。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繼續閱讀]
把中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追求。1944年5月26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辦公廳為陜甘寧邊區工廠廠長及職工代表會議舉行的招待會上的講話中就提出了“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繼續閱讀]
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由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起步?!耙晃濉庇媱澥歉鶕^渡時期總路線,依據我國國情,堅持從實際出發、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并參照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由周恩來、陳云等主持從1951年初開始編制的,至1954年基...[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