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交通便利與否對于城市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社會的多數城市基本上都建立在官馬大道兩側或運河兩岸,就是一個明證。進入近代,由于對外貿易及工業生產的需求,工業生產與貿易在一個城...[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無論是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交通便利與否對于城市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社會的多數城市基本上都建立在官馬大道兩側或運河兩岸,就是一個明證。進入近代,由于對外貿易及工業生產的需求,工業生產與貿易在一個城...[繼續閱讀]
在民國時期的城市變動中,還有一類城市,原為臨近一些區域經濟中心的小城鎮,或為附屬于交通樞紐的小城鎮,隨著經貿路線及交通路線的變動,站在了貿易或交通路線的中轉站上,進而經貿實力大增,依托貿易和工業生產,促進了城市規模...[繼續閱讀]
如表2-1所示,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起至清末,英、法、美、德、俄、日等列強通過與清廷簽訂各種條約,陸續逼中國開放了74處商埠,這些商埠遍及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廣東、廣西、甘肅、云南、...[繼續閱讀]
如顧朝林總結的那樣,約開商埠本質上服務于對外經濟貿易,具有典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質。此外,約開商埠形成沿海與沿江兩條體系,沿海體系自北向南,包括安東(今丹東)、大邊、營口、秦皇島、天津、龍口、煙臺、威海(衛)、青島...[繼續閱讀]
如前所述,近代中國的租界發展是一個殖民色彩十分濃厚的特殊現象,各地開設租界后,對于城市發展的影響也較為復雜。以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為代表的租界城市,最初其租界設置均在華界郊外,但均靠近港口與火車站。經過貿易與...[繼續閱讀]
在設有租界的城市中,有一類城市的租界從設置始到后來直至被中國政府收回,并沒有發展成為城市主體,一直作為城市發展的動力之一而存在。這類租界城市多不處于沿海航線的主導地位上,有的還位于較為偏遠的中西部地區,但其發展...[繼續閱讀]
作為長期以來的府治、省治所在,吉林自然是吉林省的政治、經濟與軍事中心,并在東北開埠前始終保持著這一地位。在傳統的經濟與社會結構的演變中,可以預料的是,吉林與長春的地位難以同日而語。晚清時代逐漸滲透東北地區的俄...[繼續閱讀]
自開商埠城市多是處于傳統貿易路線上,或屬于區域性的行政中心、經濟中心,在晚清中國受到西方列強侵略的背景下,這些城鎮都是清政府極力保護、避免開放的重要地點,以力求護權與“自強”。然而,隨著中國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繼續閱讀]
近代中國的自開商埠城市中,有2個城市較為特殊且具有代表性,一是奉天(沈陽),二是濟南。東北地區最早的自開商埠地,可以追溯至1903年中美訂立的《續議通商行船條約》,其中規定奉天、安東兩地,由中國人自行開埠,并劃出給外人居住...[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