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裕的教育經費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原動力,所以美國教育行政學者羅森天格(William Ererett Rosentengel)曾說:“教育財政真正是教育計劃的脊骨?!盵1]而教育經費短缺正是中國建立現代學制后所經常面臨的問題。尤以民國成立以來,外侮內亂...[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充裕的教育經費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原動力,所以美國教育行政學者羅森天格(William Ererett Rosentengel)曾說:“教育財政真正是教育計劃的脊骨?!盵1]而教育經費短缺正是中國建立現代學制后所經常面臨的問題。尤以民國成立以來,外侮內亂...[繼續閱讀]
傳統中國的儒生對農、工、商采較鄙視的態度。自鴉片戰爭后,傳統經濟與生產技術的落后,已無法應付變局;尤以戰敗后條約的束縛,更使中國近代通商體制發生了重大的改變?;诖?清末新教育實施時,即偏重與國防有關之西藝學堂...[繼續閱讀]
自清末以來,帝國主義侵略紛至沓來,使中國瀕臨滅亡的邊緣,于是種種應運而生的教育思想,無不直接或間接地以復興民族為目的。清末所謂的“尚武”即為軍國民教育。清同光新政期間,一切教育上的措施均以整軍經武為目標,如張之...[繼續閱讀]
平等教育,是任何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各國努力貫徹的教育政策。訓政時期國民政府施行三民主義教育,亦積極于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所謂平等教育,教育學者認為不外兩個主要的概念:一是指全體國民應享受相同年限的基本...[繼續閱讀]
孫中山在《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中曾說:“學校者,文明進化之泉源也。必學校立,而后地方自治乃能進步?!焙鷿h民也認為“訓政”本身就含有教育的意義,他說:“在此訓政時期,要促進國民使其能實施民權,使其能了解‘主權在民’...[繼續閱讀]
與民眾學校相輔相成的是識字運動。1929年2月,國民政府制定《識字運動宣傳大綱》,在“引言”中說明制定該大綱的意義為:“訓政伊始,國家要務端在建設,建設之道萬緒千端,又非先從啟發民眾知識著手,不足以挈其綱領, 樹其初基,此...[繼續閱讀]
普及義務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環,理應屬于初等教育的范疇,而不應該在本節討論。不過,推動民眾教育旨在掃除既存的文盲,但要完全廓清文盲,除了推展民眾教育、掃除既有文盲外,還必須防止文盲的增加,其根本辦法則在普及義務教育...[繼續閱讀]
1. 推行注音符號從加強推行國語文教育,亦有助于掃除文盲而言,國民政府認為中國方言復雜,實為民族團結、統一建國之大障礙。欲消除此一障礙,非有全國通行之一種標準語言不可,此即所謂“統一國語”也。[1]推行注音府號以推動國...[繼續閱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戰事爆發后,日軍除了在戰場上對中國人殘酷殺戮外,對我國教育文化事業之破壞尤其深重,日軍蓄意且有計劃地摧毀中國各地的大學。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難逃轟炸,且在日軍占領后改為軍營;天津淪陷后,日軍即以飛...[繼續閱讀]
1937年9月23日淞滬戰役后,隨著即將達成的國共第二次合作,蔣中正在回應《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而發表的談話中,就特別指出:“余以為吾人革命,所爭者不在個人之意氣與私見,而為三民主義之實行。在存亡危急之秋,……當...[繼續閱讀]